在阿里巴巴宣布投入3800亿元推进AI基础设施建设的同一时期,有一批像北京光润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样的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正在通信硬件领域默默构筑着AI时代的底层支撑。这两条看似平行的技术路径,实则共同勾勒出中国在人工智能与信息通信领域的整体布局——从软硬件协同,到生态共建,一场围绕未来算力与连接的深度变革正在展开。

AI战略背后的基础设施依赖
在2025云栖大会上,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提出,“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,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”。这一战略背后,是对算力资源的巨大渴求。据预测,到2032年,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提升10倍,算力投入将呈指数级增长。如此庞大的算力基础设施,不仅需要强大的芯片与服务器,更离不开高带宽、低延迟、高稳定性的光通信网络作为“信息动脉”。
光通信:“AI算力网”的隐形基石
正是在这一背景下,光润通这样的企业展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。作为国内光通信设备领域的核心力量,光润通从光纤网卡这一关键部件切入,逐步构建起覆盖光通信全链条的产品体系。其自主研发的多款芯片,实现了高端网卡芯片的国产化突破,产品性能达到国际水准,并在军工、航天等极端环境下验证了可靠性。

在AI数据中心内部,服务器之间的高速互联、数据交换,都依赖于高性能光模块与光纤网卡。光润通的万兆/百万兆以太网卡、智能安全设备、光传输模块等产品,恰恰构成了AI算力集群的“神经网络”。没有这些底层光通信设备的支撑,再强大的AI模型也难以实现高效训练与推理。
从“智能涌现”到“自我迭代”的硬件准备
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将AI发展分为三个阶段:智能涌现、自主行动和自我迭代。其中,“自我迭代”阶段要求AI能够连接物理世界的全量原始数据。这一愿景的实现,不仅需要算法突破,更需要从数据采集、传输到处理的完整硬件链路支持。
光润通在工业互联网、军事通信、数据中心等场景中布局的耐候型光纤传输设备、抗干扰传输系统、硬件加密网卡等,正是为AI接入物理世界搭建的“传感桥梁”。当AI需要实时获取油田监控、水利监测、海关数据等现场信息时,稳定可靠的光通信设备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开源生态与国产化体系的融合趋势
值得注意的是,阿里强调通义千问选择开源路线,目标是打造“AI时代的Android系统”;而光润通也积极加入OurBMC开源社区,推进与国产CPU、操作系统的深度适配。两者在生态建设上呈现出相似逻辑:通过开放协作,加速技术普及与应用创新。

光润通与飞腾、麒麟、统信等国产软硬件平台的适配,为AI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提供了另一种可能——在阿里构建的AI“操作系统”之上,需要有光润通这样的“硬件底座”作为支撑,共同形成从芯片、设备、系统到应用的全栈能力。
阿里的3800亿元AI投入与光润通在光通信领域的专注深耕,看似处于技术栈的不同层级,实则共同指向同一个目标:构建面向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体系。当软件算法不断突破天花板的同时,硬件通信也在悄然完成自主化、高性能化升级。只有软硬协同、生态共建,中国才能在即将到来的ASI时代掌握更多话语权。在这场通向超级智能的征程中,光润通这样的“专精特新”力量,正是支撑AI巨系统高速运转的“毛细血管”——虽不显眼,却至关重要。